立足关键时期,用好重要法宝,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备受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今天(15日)在北京开始举行。四川肩负着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时代重任,而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就是其中的关键一步。作为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省,四川组织了38家单位分类分批开展试点。试点学校建立了哪些新机制?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又如何破解科研经济“两张皮”问题?跟随记者来看。
在位于崇州的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水稻试验田绿油油一片,长势正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黄富正带领团队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样“万里挑一”的育种工作,黄富已经干了30多年。令他骄傲的是,就在不久前,他们选育的水稻品种川康优2115获得了超级稻的认定。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黄富:你看这个米外观品质非常好,这个品种高抗稻瘟病,米质也好,而且又抗倒伏,尤其是产量高。我们农业部组织了两年不同生态区的验收。在成都平原达到809.6公斤,在汉源那个点验收达到982.4公斤,都符合超级稻的认定标准。
作为农业部主推品种,川康优2115目前已在四川、重庆、云南等地推广种植,三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近100万亩,平均每亩增收200元以上。成果转化产出了经济效益,那么,又该如何激励这些成果背后的科研人员呢?为此,四川农业大学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收益的75%划入项目负责人的绩效账户,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分配。同时,他们还制定了后补助政策,由科研团队主持完成的单项成果转让,到校经费100万元以上,后补助科研团队15万元。
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 李德强:我们团队最近转让的川康优2115,成果转化收益是50万元,那么这其中就有75%可以作为我们团队成员的个人奖励。另外,还可以获得15万元的成果后补助,可以做我们科研项目经费,为我们科研继续开发做基础支撑。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黄富:极大地调动了老师们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释放了创新活力。我们团队近年来育成了有5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接下来,我们团队将通过新材料的创制和新品种的选育,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就在两年前,我省启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这是国家赋予四川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针对学校标志性项目、突破性成果偏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探索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新路径,而推动成果转化就是其中一项。他们出台了《社会服务支持计划》,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支持高价值成果转化和推广。
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 卢晓琳:通过强化这种激励的措施,还有一些分级分类的评价的措施,激发了各类科研人员的科创积极性。自从2022年以来,学校转化新品种、新技术达到了50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百亿元,保障了科技成果的持续供给和有效的转化。
除了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建设创新联合体也是我省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问题的一大举措。那么,什么是创新联合体呢?它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这两天,我省人工智能与软件开发龙头企业——川大智胜和华西医院联合研制成功了一款心理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评估系统,通过高速高精度3D摄像机,采集人体微表情、语音、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和心理疾病筛查。
记者 毕圆:我们在这套系统中可以看到,不论是测试者的专注度,还是他的面部微表情变化都可以快速检测,并进行数据分析,三维数据精度可以达到0.15毫米。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三维事业部副总经理 唐勇:我们这个产品采用了三维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其中,高速高精度3D摄像机核心部件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国产替代。这个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生心理状态筛查监测和医院心理门诊辅助诊疗,目前属于行业首创。
而这一成果的诞生也源于企业牵头组建的四川省智能人机接口创新联合体。今年3月,联合体挂牌成立,川大智胜携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家单位,瞄准智能人机接口方向,进行产学研合作。而他们联合开发的这套心理评估系统就是“视觉语音人机接口”的典型应用。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三维事业产品部部长 范亮:我们的这套心理评估设备,进行前端数据采集,华西医院根据我们提供的数据,结合他们的临床诊疗案例,完成AI大模型的训练输出,形成心理评估分析报告。通过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实现多技术学科的融合和产品应用落地。
放眼全省,目前,我省已布局建设7家创新联合体,包括东方电气集团牵头组建的四川省氢能创新联合体,四川时代牵头组建的四川省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攀钢集团牵头组建的四川省钒钛产业创新联合体等。下一步,我省还将加大改革创新,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的市场敏锐度和产业链创新链带动作用,开展联合攻关,促进成果转化,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